新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细信息
成都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浏览量:2439
成都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未来,成都将按照“1234”总体发展思路,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着力推动“民参军”机制创新和“军转民”开放创新,加快构建“1 N”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政策保障三大体系,积极推进军民技术融合、军民产品融合、军民资本融合、军民人才融合。
成都具有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独特的军工资源优势。中航工业集团、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兵器集团、兵装集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国电科集团、中核集团、中核建集团等国内军工集团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成都均有布局。
市经信委总工程师鲜樱透露了一系列数据:成都拥有军工保密资质的企事业单位超过300家,约占全省1/4,占全国近8%。在部分产业和领域,成都不仅在全国,甚至在全球都具备优势。比如,航空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四,在整机(包括无人机)及发动机研发制造、大部件维修、航电产品研发制造等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信息安全产业规模与北京、上海、深圳同处国内第一方阵,部分领域已达到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
同时,成都拥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3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聚集了电子10所、29所、30所、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等军工科研院所,拥有大批军工产业人才。
作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探索破除军民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是成都的重要任务之一。鲜樱表示,成都将按照《成都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打通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通道,力争到“十三五”末,建成“成都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打造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00亿元。
今年,成都将组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由市级财政出资5亿元,逐渐放大到20亿元的规模,以推进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目前成都军民融合产业协会、军民融合产业联盟正在筹备,近期将正式成立。利用协会这个平台,成都将建立完善军地部门会商制度,在保证国家秘密安全的前提下,建立起军地信息定期共享通报制度,理顺军地信息交流渠道。
成都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军民融合产业是在充分利用国防科技工业高新技术与地方优势产业资源优势基础上,通过推动信息、技术、产品、工艺、管理等要素双向流动、融合发展形成的跨产业、跨领域的产业形态。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是国家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要举措。按照成都市委《关于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的决定》,结合实施《成都制造 2025 规划》,为加快推进我市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要求
( 一 ) 国家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 为成都军民融合产业创新 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为顺应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与军队改革,我国正式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军民融合发展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十三五”时期,国家围绕“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将出台军民融合顶层设计和若干政策措施,逐渐打破制约发展的制度藩篱。我市必须抓住机遇,释放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红利,创新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更好地发挥其在稳增长、调结构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 二 ) 四川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改革试验区 , 为成都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川省作为国家航空、航天、核、兵器、军工电子等军工和军民结合高技术领域的重要战略基地,被确定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承担着以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为重点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任务,并明确提出打造成德绵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我市必须担负起四川“首位城市”的重任,把握创新改革方向,在军民融合发展机制创新、产业体系构建、核心载体建设、军民人才培养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实现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
( 三 ) 国际性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加快建设 , 为成都军民融合产创新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
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破解创新驱动发展瓶颈制约,培育城市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动力,成都市委明确提出,三年率先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两个通道,五年率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面对新任务
和新要求,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锐意创新,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优势,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推进我市军民融合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二、发展基础
( 一 ) 军工资源优势突出。 。
作为国家“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城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等国内军工集团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成都均有布局,全市现有军工资质的单位 318 家,具有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独特的军工资源优势。
( 二 ) 部分领域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经过多年发展,成都军民融合产业在部分行业和领域具有全国甚至全球比较优势。其中,航空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在整机及发动机研发制造、大部件制造、航电产品研发制造等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信息安全产业规模与北京、上海、深圳同处国内第一方阵,在部分领域已达到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
( 三 ) 民营企业基础扎实。 。
随着资本技术实力的不断提升,成都民营企业广泛参与国防建设,积极承担军工任务,业已成为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助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2015 年,成都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 2962 户,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 74.3%;全市高新技术企业 1754 家,为推进“民参军”奠定了扎实基础。
( 四 ) 科技创新资源丰富。 。
成都是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在蓉高校 53 所,现有国家级科研机构 30 家、研发平台 67 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3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2 个,5 所大学设有国防科学技术研究院等机构,军工资质齐全,国防科技基础科研实力强。现有两院院士 34 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169 人,各类人才近 390 万人,聚集了一批国内知名的军工科研院所,立了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创业平台,拥有较强的基础科研、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支撑。
( 五 ) 产业发展环境优越。 。
成都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拥有中西部发达立体交通网络、广阔的物流经济腹地,以及良好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配套环境。成立了国内首个商用无人机产业联盟,拥有一批军民融合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线上线下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政企校银院服务体系日趋完善。资本市场发展活跃,截至 2015 年底,全市在沪深主板及创业板上市工业企业 59 户,其中军民融合单位 9 家。
三、工作思路和目标
( 一 ) 总体思路。 。
深入贯彻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围绕成都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主要任务,坚持“改革创新、央地合作、试点示范、集群发展”,大力实施《成都制造 2025 规划》,以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为目标,着力突破“民参军”机制创新和“军转民”开放创新,构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体系、空间布局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推进军民技术融合、军民产品融合、军民资本融合、军民人才融合,形成“创新引领、技术支撑、产业联动、高端开放”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加快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成都市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 二 ) 发展原则。 。
——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积极破解军民融合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形成“通道顺畅、协调互动、配置高效”的发展格局。
——坚持军工资源与地方资源相结合。遵循深度融合趋势,加速技术、资本、市场和人才等资源军民双向转化,推进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高端对接、深度融合、辐射全域”的发展格局。
——坚持创新引领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始终把科技创新放到突出位置,加快军工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整合利用我市创新优质资源,推进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形成“开放共享、协同有力、创新引领”的发展格局。
——坚持集群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大产业、大园区”发展思路,推进重大载体、重大项目、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加速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重点突破、多点支撑、集群带动”的发展格局。
( 三 ) 主要目标。 。
——产业发展。到“十三五”末,全市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1500 亿元,产业规模进入全国前列,形成航空产业为主,新一代信息技术、航天、机电装备、核能及核技术应用和新材料等产业为支撑的“1 N”产业发展体系。
——创新能力。“十三五”期间,建成一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建立 1-2 个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试验示范平台,军民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军民融合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园区建设。“十三五”期间,建成一批主业突出、产城一体的军民融合产业园,产业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形成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为核心、航空、航天、信息安全等特色产业园为支撑的“1 N”空间布局体系。
——企业培育。“十三五”期间,我市民营企业军工能力建设深度推进,一大批民营优势企业进入军工领域,一批军民融合混合所有制企业加快发展。到“十三五”末,全市主营业务收入百亿以上军民融合企业(集团)5 家,10 亿以上企业 10 家,亿元以上企业 20 家。
——政策保障。“十三五”期间,军民融合体制改革、
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的市场环境不断改善,形成“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条”为引领,科技创新、投资促进、金融服务等一批政策措施为配套的“1 N”政策支撑体系。
四、产业发展
围绕《成都制造 2025 规划》确定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立足成都军民融合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突出发展航空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天、机电装备、核能及核技术应用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并瞄准空天、战略投送和边海空防管理等新兴领域,力争在云计算、量子计算、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虚拟现实等领域取得突破,关注颠覆性前沿技术,形成军民融合产业“1 N”多元支撑发展格局。
( 一 ) 突出发展航空产业。 。
以航空高端研发和先进制造为主线,全面提升飞机整机研发制造水平,不断巩固和提升我市国家民用航空技术产业基地和歼击机研发制造重要基地的地位。整机领域,全面提升飞机整机及大部件研发制造水平,重点发展歼击机、喷气公务机、直升机、航空发动机、无人机、通用航空飞行器和飞机关键大部件。航电系统和机载设备领域,加快形成完整的机载设备和航电设备系统研发、生产集成、销售维修、售后服务产品链。航空维修服务和再制造领域,以客机、运输机、直升机、通用飞机、航空发动机的整机维修为主,加快发展航空机械附件、航空电子电器仪表附件等零备件制造。
到 2020 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000 亿元。
( 二 )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1.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发展信息安全、军工电子、集成电路产业。信息安全领域,重点发展网络信息安全产品、安全终端产品、安全芯片以及物联网、无人机等领域的安全产品,重点突破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大数据安全分析模型等前沿技术。军工电子领域,重点发展无线电通信设备、电子对抗装备、雷达设备及传感器、微波器件等核心组件,形成涵盖产品设计与研发、装备制造和系统集成的军用和军民两用电子装备产业链。集成电路领域,重点发展手机安全芯片、北斗导航基带和射频芯片等专用芯片,推进集成电路设
计和自主可控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到 2020 年,军民融合信息安全、军工电子、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200 亿元。
2.航天。重点推动航天技术、材料向汽车、智能制造、轨道交通、物流等民用领域的拓展应用,参与国家空天基础设施装备研制。航天装备领域,积极参与国家新一代运载火箭、重型运载器等的研发制造,前瞻布局航天蓄电池、星载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等。北斗导航领域,重点发展导航芯片、高动态定位、应用集成等核心技术,开发各类移动终端设备和基础数据产品,着力形成应用综合解决方案;推动通信导航遥感技术在应急救灾、远程教育、环境监测、远程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到 2020 年,军民融合航天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20 亿元。
3.机电装备。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电子等领域的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集成制造系统、工业机器人、特种多用途机器人,大力发展重要专用运输装备、机电设备、特种装备,积极发展航空航天、电子元器件领域的关联模具制造。加快增材制造、物联网嵌入式技术、仿真模拟等前沿技术研发,开发高档数控系统、交直流伺服电机、控制器等主要功能部件,以及轻质合金零部件,加快机电装备产业智能化。到 2020 年,军民融合机电装备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00亿元。
4.核能及核技术应用。重点推进第三代核电装备配套产品,布局高温气冷堆等四代核电装备配套产业发展,加快核电液压水位测量、第四代核电配套产品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及成果转化,协同推进工程研究设计、产品鉴定等核电站工程服务,加快发展民用核设施退役治理服务等。到 2020 年,军民融合核能及核技术应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50 亿元。
5.新材料。重点推动军民共用特种新材料发展,加快先进新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突破及装备研制和市场推广应用,大力发展芳纶、玄武岩纤维、高性能玻纤、有机硅、有机氟、高品质特种钢及新型合金材料和稀土功能材料,在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防灾减灾等领域推广应用军民两用材料。到 2020 年,军民融合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30 亿元。
五、空间布局
按照《成都工业空间布局规划》,以成都天府新区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为核心,以成都高新区、成都经开区、新都区、双流区、青羊区、金牛区、成华区、彭州市、金堂县、简阳市、新津县、大邑县等一批航空、航天、信息安全、军工电子、机电装备、核能及核技术应用和新材料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基地)为支撑,形成军民融合产业“1 N”多点支撑发展格局。
( 一 ) 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 。
在成都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起步区规划面积 2 万平方米。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大数据、军工电子、航空、机电装备、新材料、卫星及应用、信息安全和核能及核技术应用等产业。到 2020 年,园区规模达到7.5 平方公里,引进培育军民融合企业 30 家以上,建成我市军民融合创新孵化基地和综合产业基地,打造产业优势突出、效益明显、国内一流的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区。
( 二 ) 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和产业基地。
围绕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在航空、信息安全、军工电子、核能及核技术应用、机电装备、新材料等领域,规划建设一批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和以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为支撑的产业基地,形成布局合理、多园支撑、协调推进的
空间发展格局。
——航空特色产业园。以青羊区、成都高新区、新都区、双流区、彭州市、金堂县为重点区域,打造各具特色的航空产业园,规划面积 40 平方公里左右。青羊区规划建设航空整机产业园,重点发展中型飞机、大型飞机大部件等;成都高新区规划建设民用航空产业园,重点发展无人机、航空电子及机载设备、航空零部件等,打造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新都区规划建设军民融合航空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航空精密部件等,打造“航空产业新城”;双流区规划建设军民融合航空产业示范园,重点发展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叶片、中小推力发动机、无人机等,打造“航空动力小镇”;彭州市规划建设军民融合航空动力产业园,重点发展航空发动机维修、零部件及附件、通用航空等,打造“3D 航空小镇”;金堂县规划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园,重点发展通用航空及关联产业,打造“通航小镇”。
——航天特色产业园。以成都经开区、成都高新区、成华区、简阳市为重点区域,打造航天特色产业园,规划面积30 平方公里左右。成都经开区重点发展航天机载设备、航天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产品等;成都高新区重点发展北斗导航、卫星通信、遥感等产品,以及航天机载设备等;成华区重点发展航天专网通信、航天通信装备等;简阳市重点发展
航天装备及配套设备和系统,以及航天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产品等。
——信息安全特色产业园。以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双流区为重点区域,打造信息安全特色产业园,规划面积约 5 平方公里。成都高新区规划建设国家西部信息安全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信息安全系统、芯片等;成都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天府数智谷,重点发展大数据等领域的信息安全技术成果孵化、转化;双流区规划建设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网络信息安全产品等。
——军工电子特色产业园。以成都高新区、成都经开区、成华区、双流区为重点区域,打造军工电子特色产业园,规划面积 20 平方公里左右。成都高新区重点发展军用通信系统和装备、网络通讯设备等;成都经开区重点发展航天通讯设备、军工电子元器件等;成华区重点发展国防装备通信指挥控制系统、电子元器件等;金牛区重点发展军民两用通信系统及电子设备;双流区重点发展核心组件、传感器等。
——机电装备特色产业园。以成都经开区、新都区、双
流区、大邑县等为重点区域,打造机电装备特色产业园,规划面积约 10 平方公里。成都经开区重点发展智能工程机械、智能化成套设备、机器人、数字化车间等;新都区重点发展油气等领域重型设备、零部件及维修等;双流区重点发展高端机床刀具、伺服电机等核心组件及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
大邑县重点发展镁铝钛精密铸造、轻质合金零部件研制、特种多用途机器人等。
——核能及核技术应用特色产业园。以双流区、金堂县为重点区域,打造核能及核技术应用特色产业园,规划面积约 5 平方公里。双流区规划建设银河·596、核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第三代核电及关键配套产品的核电装备,控制棒驱动机构,反应堆数字化仪控设备等;金堂县重点发展常规岛设备等。
——新材料特色产业园。以新津县、金堂县为重点区域,打造新材料特色产业园,规划面积约 5 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军民两用高性能纤维和复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稀土功能材料。
六、主要任务
按照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要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民参军”机制创新和“军转民”开放创新,推进军民技术融合促进高技术应用,推进产品融合促进高质量升级,推进资本融合促进高效率整合,推进人才融合促进高层次互动,做强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完善军民融合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
( 一 ) 推进 “ 民参军 ” 体制创新。 。
1.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与央属军工集团的战略合作,争取“民参军”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支持符合各类要求的投资主体参与我市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与军工企业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军工单位加快推动资本公众化,提高军工资产证券化水平。鼓励民营优势企业积极参与央属军工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参与军工科研院所分类改革,联手打造军民融合科技型企业。
2.推进审批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统筹协调跨部门跨层级审批、军地信息沟通联络等事项。争取资质认证管理权限,在我市建立“四证”审查、认证工作协调机制,推进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装备承制单位资格“两证”联合审查,为民营优势企业进入军工领域创造条件。
3.搭建军民融合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军民融合技
术、计量、测试、标准、质量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军民两用技术和中试基地、技术转移中心、产业孵化中心,推动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开发共享。鼓励民营企业与军工单位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创建军民兼容国家重点试验室、军民融合产业联盟等协同创新平台,在重点领域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编发军民技术和产品推广目录,建立军民用技术项目、产品需求及政策信息发布平台,加强军民融合第三方服务体系建设,拓宽军民资源共享渠道,促进信息互通、技术共享、成果对接。
( 二 ) 推进 “ 军转民 ” 开放创新。 。
1.争取国有军工单位改革试点。争取国家放宽国有军工单位投资决策权,允许自主决定参股、控股民营企业的试验。争取试点国有军工单位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支持国有军工单位开展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改革,支持国有军工单位将科技成果转化所获得的部分收益用于奖励科技成果完成人员。探索开展国防知识产权解密和转化交易试点,开展研发发包制和产品订货招标制试点。
2.推进军工高技术应用。支持军工单位在蓉自主处置不涉及国家核心能力、符合保密规定的科技成果的合作实施、转让、对外投资和实施许可等事项。支持军工单位利用自身优势,在蓉创办、合办科技型企业。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通过技术、资本合作以及产业联盟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转化。除涉及国家安全、战略武器和核心领域外,鼓励国有军工企业自主选择配套企业,构建“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
3.推动优质资源社会化开放。建立军工科技资源使用和服务价格补偿机制,支持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工重大试验设施向民营企业开放。支持军工单位、民营优势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保密、安全的前提下,搭建军民设备设施共享信息对接平台,推动有关信息平台资源互联互通,研发资源和先进设备资源开放共享。
4.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瞄准国际市场需求,加快研制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军工装备和安防设备,开发系统性、系列化军贸产品,扩大国际军品贸易,打造国际知名的军贸产品配套基地。加强与央属军工集团的合作,共同拓展“成都造”军民两用产品市场。鼓励军工和民营企业开展配套协作,提高地方名优产品配套率,扩大军工单位民品占比和民口单位军品占比。加快建设国际化的军民两用产品展示展销中心,支持军工和民口单位参加国内外知名航空、防务等展会,深度推进技术合作、产品交易、资本对接和人才交流。
( 三 ) 提升军民融合产业投资水平。 。
1.着力扩大军工单位投资规模。瞄准国家战略实施和国企改革动向,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军民融合重大项目落户成都。支持央属军工集团、军工科研院所在我市扩大投资,新建区域总部、研发机构、检测中心和生产基地等。针对产业链关键环节,梳理核心配套企业,科学编制投资促进方案,出台专项政策措施,开展精准招商引资。
2.实施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航空产业基地、信息安全产业园、喷气公务机、8.6 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促建机制,强化要素保障,督查落实签约项目的落地、建设和投产等各个环节,优先保障军民融合产业重大项目的用地和用能需求,促进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达产。
3.支持民营优势企业提升投资水平。支持民营优势企业获得相关资质,加快进入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加大对军民融合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投入,并强化节能环保等指标约束,加强新引进项目评审,控制低水平投资,提升投资效益。支持民营优势企业与军工单位加强技术转化等合作,推进转化成果在蓉实现产品化、产业化。
( 四 ) 加快民口单位培育壮大。 。
1.加大民口单位培育力度。围绕民口单位军工能力建设,在技术创新、融资担保、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具备条件和能力的民口单位进入除战略能力外的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加快培育符合产业方向、技术优势明显、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细分领域的“单打冠军”
和植根性强的科技成长型企业。
2.拓展“民参军”领域。围绕军民融合产业链,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加强与军工企业对接,参与军品研制,扩大配套协作。支持民营企业发挥创新优势,获得军民两用领域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参与军民通用、军民技术成果转化等标准编制。鼓励民营企业加强技术储备,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实力,不断适应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
3.支持民口单位实施技术改造。加强军民融合技术改造扶持力度,滚动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强、技术水平高、市场潜力大的技术改造项目,促进项目增产增效。支持民口单位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购置先进研发生产和检验
检测设备,实现装备升级。
( 五 ) 强化军民融合人才支撑。 。
1.加大高层次军民融合人才引进力度。大力引进海外军民通用技术领域领军型人才,积极引进国内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训,资助优秀人才参加国际会议。
2.加强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支持军工单位、民口单位与在蓉高校联合建立培训中心,支持在蓉高校设立国防科技学院和国防科技专业,健全军地人才双向交流机制,培养高层次、领军型人才。
3.营造良好的军民融合人才生态环境。认真落实《关于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加快打造西部人才核心聚集区的若干政策》等政策,培育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并支持其开展市场化服务,营造良好的军民融合人才发展环境。
( 六 ) 优化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环境。 。
1.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发挥成都的首位城市引领作用,积极整合成德绵军民融合产业资源,以产业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为核心,以有利于研发总部、生产基地、运营维修布局为原则,实现军民融合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2.强化军民融合政策支持。按照“着力打通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通道”的要求,加快制定出台“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条”,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招商引资、项目促建、金融服务、区县扶持等配套政策措施,通过政策引导,激发军民融合市场活力,增强军民深度融合动力。
3.增强产业发展载体承载能力。加快推进成都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完善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尽快形成承载能力。创新园区开发建设模式,推广 PPP模式,吸引多方投资共同参与建设。
4.优化军民融合产业投融资环境。积极支持军民融合企业通过上市、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多种方式拓展融资渠道。成立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设立军民融合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持军民融合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重要平台等建设。
名词解释
1.军工单位: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含军队保障性企业)。
2.民口单位:军工单位非国有军工集团(含军队保障性企业)的民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
3.首位城市: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范围内(如全国、省区等)或相对完整的城市体系中,处于首位的、亦即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
4.三线建设:自 1964 年起我国在中西部地区的 13 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5.“四证”: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认证、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6.军转民:军事工业由军事专用性的科研生产转向军民结合性(或兼容性、两用性)科研生产的一种特定运行机制,包括产品结构由单纯军品型向军民结合型转变;生产技术装备、工艺、材料和人员等由军事专用性向军民通用性转换;军品分系统或零部件由完全或主要使用军事专用品转向尽量使用军民两用品等。
7.民参军:民口单位通过军品配套、并购、产学研合作和成立军工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进入军工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
8.量子通信:利用量子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新的通讯方式。
9.虚拟现实:借助计算机系统及传感器技术生成三维环境,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方式,通过调动各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
10.增材制造:是采用材料逐渐累加的方法制造实体零件的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材料去除-切削加工技术,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制造方法。
11.PPP 模式: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